當前位置:文檔之家? 讀《知行合一王陽明》心得體會

讀《知行合一王陽明》心得體會

讀《知行合一王陽明》心得體會

                                                 

    

縣廣播電視臺

劉曉兵

近日,閱讀了《知行合一王陽明》

,這本書,感觸很深,這本書用非常淺顯、有趣的語

言,不但講述了王陽明精彩的一生,也在這過程中把王陽明的心學作了清楚的介紹。

王陽明是誕生在大明時期的一位著名的心學家,而在當時以朱熹理學為主流的明朝,

也足以體現出王陽明的艱辛以及心學發展受到的阻礙程度。生活在大明時期的王陽明,曾

受理學的影響,也曾按照朱熹的格物致知去格物,當他對著一堆竹子去格的時候,卻什么

都格不出,于是他對理學的權威提出了質疑。他曾研究過道教,也曾想落入空門,但都沒

有成功實現,于是才有了后來的龍場悟道,才有了其心學的橫空出世。自龍場悟道以來,

王陽明的弟子大增,為其心學的發展奠定了基礎,也為他在仕途的發展提供了條件。王陽

明的心學,講究的是人人平等,講究的是光明良知,講究的是內心的平靜。朱熹主張去心

外格物,而王陽明則認為物就在己心,只要良知是光明的,就能得到其中的真諦,現在所

做的事不過是對心學悟道的踐行而已。自龍場悟道以來,王陽明的仕途就變得光明起來,

南贛剿匪以及平定寧王都是他心學的運用。他的心學中有心理學的應用,似乎他的心學可

以運用到任何領域,而王陽明則解釋為這都是良知的作用。

當代社會比明朝當然有了巨大的進步,

但環境對于人的誘惑或者挑戰卻也更多更嚴重。

競爭的壓力,轉型期社會中各種扭曲現象,都可能讓人心中不平、不靜、不忿、不服。能

否堅持良知,堅持自己的理想,并保持住它,消滅一些壞的念頭和習慣,保持積極的心態

努力做事,所謂”事上練“,變得也更加重要。我們真的很難知行合一,很難在忙碌的生

活中停下來捫心自問自己的良知,更不用說用良知來引導自己的心和行為了。心學簡單明

快,但王陽明的一些觀點讓人看了振聾發聵,即便當代人如我,看得時候也不禁冒出冷汗。

自己的良知是否被蒙蔽?自己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是否在逐漸被消磨?自己是否在知和行上

保持一致?夜深人靜,當這些問題冒出來時,我知道自己必須要靜下心來好好想一想了。

王陽明的心學看似與理學背道而馳;但無論是心學還是理學,講求的都是“存天理,

去人欲”

。人的心可以分為性與情,但朱熹理學卻硬要將“情”從心中分割,而要去尋找外

物來填補心中的空洞。王陽明心學則認為:人都有七情六欲,去除了七情六欲與佛家的枯

坐亦沒有什么區別,最重要的是如何把七情六欲控制在一個度內。按照他的學說,良知自

然也成為了這個控制的度。

陽明先生并不是反對格物致知,

而是對格物致知有了新的認識,

不像朱熹教導的那樣對著物體思考推導物體的規律和本質,而是從自我的內心出發來思考

問題。而后陽明先生提出并貫徹實行“知行合一”的領導思想方針。其大意是知和行并不

是分開的,正所謂:知中有行,行中有知。大概的意思是學習便是知,做事便是行。但從

寬泛的范圍來思考的話會發現:學習的時候思考也可稱為行,而做事的時候思考也可稱為

知。由此我認為所謂格物的物并非是桌椅板凳,而是一種過程,一種為人處事過程中的思

考應該也可謂之格物(我瞎掰的)

。通俗的講:行即為思考,行即為實踐。怎么思考怎么實

為踐成了一個難解的題目,陽明先生認為每個人的本體都是無善無惡的;而在生活和工作

當中為人處事容易受到欲望和私心所左右而偏離了本體,從而做出事情有善有惡;而每個

人都是擁有良知的,無論是圣賢還是盜匪都擁有良知,在做事的時候良知會站出來評價此

事是善抑或是惡;只有在做事的時候取善去惡,才是真正的格物。

王陽明提倡知行合一,古人也曾提出過“知行”

,但卻是分開提出的,之所以這樣做是

為了對那些只知道實踐卻不知道充實自己的理論知識和只知道學理論知識而不去實踐的人

提出的建議。而王陽明的知行合一則認為,當我們有了知就會有行的出現。比如當我們渴

了,我們就會去喝水,當我們餓了,我們就會去吃飯等等。我們的一切行為都在受到心的

指導,光明自己的良知才會有光明的前途。

相關文檔
  • 讀王繼才事跡心得體會

  • 王繼才先進事跡心得

  • 王繼才事跡心得

  • 讀第五項修煉心得體會

  • 讀書名著心得體會文章

相關文檔推薦:
野花影视在线观看免费观看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