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檔之家? 從格物致知到知行合一

從格物致知到知行合一

從格物致知到知行合一

   

宋朝是一個主文的時代,繼承了唐朝的開放之風,思想界相對相

對活躍。于是,在宋朝,儒學發展到了一個新的境界,即后世所稱的

“理學”

。經過北宋的程顥程頤兩兄弟以及南宋的朱熹等人的繼承和

發展,理學空前繁榮。

其中,對于認識論方面,二程提出了“格物致知”的概念。格物

致知出自《禮記·大學》

“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

”朱熹等人

認為對于經驗中的事物窮究其理,恍然得悟,得萬物共有之理。用現

在的話解釋意思是推究事物的原理法則而總結為理性知識。

著其中的

“理”

,可以近似理解為我們哲學上所說的“規律”

。

“格物致知”包含現在所說的“實事求是”精神,但是,其內涵

遠比“實事求是”豐富?,F在的流行觀點和程朱理學認識的的差異,

在關于“致知”的解釋。朱熹所謂是由于現今社會流行唯物論觀點所

產生的“知”是知性——包含了智慧與知識——而現代流行觀點的

“知”只是指知識

。

近代中國在引入西方自然科學時,將物理,化學

等學科統稱為格致之學,

取意格物致知,

即深究事物原理以獲取知識,

有后繼薄發的意思,不斷的經驗積累與思辯觀察,然后歸于貫通。朱

熹當時雖然不是很得志,

但其思想對后世影響極大,

可以說是世界性

的。他本人也被尊為“朱子”

。

以程朱為代表的理學的認識論,有其先進住處。但是,到了明朝

中期,理學之風日漸衰弱,此時的理學稱為“道學”

,由于道學家們

自己的虛偽墮落,有人稱之為“偽道學”

。思想界的認識論方面,又

將面臨一番狂風驟雨。

明武宗朱厚照是個喜歡玩的皇帝,

他當政之際朝政腐敗,

宦官專

權,奸臣當道,

叛亂頻發。歷史上有很多文人在此類環境下失去了原

有的抱負,空留下濟世報國無門的詩作,留下無數的扼腕嘆息。但正

在此思想混亂,國家動蕩之際,一位文人,科舉落第,考取,做官,

入獄,流放,啟用,遭貶,再啟用。他就是心學大成者王守仁。他是

個文人,卻在武功上很有造詣,多次平叛。在學術上他是在朱熹后明

代最有影響力的大儒。

中國古代哲學中認識論和實踐論的命題,主要是關于道德修養、

道德實踐方面的。

盡管后世評說心學的唯心色彩,

但他在認識論方面

首次提出了另一個觀點——“知行合一”

。中國古代哲學家認為,不

僅要認識(

“知”

,尤其應當實踐(

“行”

,只有把“知”和“行”統

一起來,才能稱得上“善”

。知行合一則是指認識事物的道理與在現

實中運用此道理是密不可分的。而今天,我們理解“知行合一”是指

客體順應主體,知是指科學知識,行是指人的實踐,知與行的合一,

既不是以知來吞并行,認為知便是行,也不是以行來吞并知,認為行

便是知。

用今天馬哲的觀點來說,就是要用聯系的觀點看問題。我發覺,

王陽明先生的“知行合一”可以相反的理解。即知是知,行歸行。你

所了解的仁義道德之類的與你所處的事情是兩碼事。

王陽明平叛過程

中,對于反叛者,

他所說的滿口的仁義道德是無法解決問題的。這就

需要“行”

。在具體是情況下,采取具體的措施。是知,行,抑或知

相關文檔
  • 應有格物致知精神練習

  • 應有格物致知精神

  • 理解格物致知

  • 應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

相關文檔推薦:
野花影视在线观看免费观看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