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檔之家? 論先秦儒、墨、道、法人性論

論先秦儒、墨、道、法人性論

論先秦儒、墨、道、法人性論

摘要:在人性問題上,儒、墨、道、法從不同的思維角度,形成

了各自完善的人性論思想體系。先秦儒家孔子的“性相近”說、孟

子的“性善”說、荀子的“性惡”說、墨家“素絲說”

、道家老莊

的人性順應自然說和法家的人性好利說,雖各有千秋,但還是為其

教育理論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更是中國古代教育思想體系的根基。

關鍵詞:儒;道;法;人性論;教育思想

中圖分類號:

g09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1674-9324

2013

15-0158-02 

人性,即人與生俱來的本質屬性。關于人性的問題,自古以來便

一直是學術上爭論不休的一個話題,直至目前仍沒有一個確切的結

論。早在幾千年前,先秦諸子百家中最具代表性的儒、墨、道、法

遵循不同的思維路線,形成了其各自完整的人性論。

一、儒家代表孔子、孟子、荀子的人性論

孔子關于人性論的論述中,最著名的一句話是“性相近也,習相

遠也”

。

“性”指的是先天素質,

“習”指的是后天習染,包括教育

與社會環境的影響??浊鹫J為,人的先天素質沒有多大差別,只是

由于后天教育和社會環境的影響作用,才造成人的發展有重大的差

別。人的天賦素質相近,打破了奴隸主貴族天賦比平民天賦高貴、

優越的思想。這一理論的提出,是人類認識史上一個重大的突破。

也正因為如此,

孔子提倡

“有教無類”

的教學方針,

廣泛吸收學生。

他實行開放性的

“有教無類”

方針,

滿足了平民入學受教育的需求,

適應了社會發展需要,是順應歷史發展潮流的進步思想。除了“性

相近也,習相遠也”的觀點,關于人性問題,孔子還提出:

“生而

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學之,又其次也;困而不

學,民斯為下矣。

”他把人性分為三等,一等是“生而知之者”

,屬

于上智;二等是“學而知之者”與“困而學之”

,屬于中人;三等

是“困而不學”

,屬于下愚。他把人性分成等級,并斷言有不移的

上智和下愚,是不科學的,是他人性論的一個缺憾。孟子說:

“人

性之善也,

猶水之就下也。

人無有不善,

水無有不下。

“盡其心也,

知其性也。知其性,則知天矣。存其心,養其性,所以事天矣。

進而逐層展開了他的內涵精微的性善說。首先,孟子認為人的天性

中有“大體”

、

“小體”之分。認為人皆有“四心”

,即惻隱之心、

羞惡之心、辭讓之心和是非之心。這“四心”實際上就是仁義禮智

的萌芽,是人真正的本性?;谏厦鎯牲c,孟子提出“人性本善”

。

孟子認為,

人自身就具有可以使他成為君子、

圣人的

“善”

的本能,

因此“修身”不須外求,人只需要對自身的善性加以存養擴充就足

夠了。從教育學的角度,儒家提出了人向善的原始根據,為封建道

德教育取得成效提供了可能性。但如果說人性都是善的,并且是與

生俱來的,那么所有的教育就邏輯地成了多余的,這是一種從根本

否定教育的觀點。與孔孟不同,儒家的另一位代表人物荀子則提出

了“性惡論”

。荀子在《性惡》篇中專門論述了人性。他認為,人

之所以想為善,正是因為人的本性是惡的。

“好利、疾惡、耳目之

欲、好聲色”等,都是人生來就固有的,這是人的本性。如果順著

人的這些本性發展下去,必然要發生“爭奪、殘賊、淫亂”這樣的

局面。所以說,惡才是人的本性。

二、墨家墨子的人性論

事實上,墨家并沒有提出明確的人性論主張,但我們通過分析可

得知墨子對人性大概有以下兩種觀點:

1

)人性不是先天所成。生

來的人性如同待染的素絲,有什么樣的環境與教育就造就什么樣的

人。

2

)性惡論。他認為自人類出現開始,每個人都有各自的想法

與欲望,造成社會中矛盾四起,人們之間不能和睦相處,

“天下之

亂,若禽獸焉”

。但不論人性是一種待染的素絲還是本來就有一種

惡的傾向,墨子十分肯定教育的作用。同時,墨子要求自己的學生

必須是刻苦、堅毅、積極、誠信、熱情的,并且是一位兼相愛交相

利的兼士。墨子這一思想較之孔丘的人性論,在社會意義方面顯得

進步了,因為它從人性平等的立場出發認識和闡述了教育的作用。

三、道家老子、莊子的人性論

道家認為,人的本性“素樸”而美好,而人的異化是社會生活使

然,

使人

“復歸于樸”

就是道家對人發展的根本要求。

在道家看來,

人類社會的理想狀態就應是蒙昧時代,那時人們無知無欲、無爭無

斗、相安無事。道家的人性說雖然不像儒家把人性的善惡問題專門

地提出,但道家也有其系統的人性論,是不同于儒家性善論的另一

種性善論。老子非常追求“善”

,他說: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

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

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

”老子又說:

“是以圣人常善救人,

故無棄人,常善救物,故無棄物。

”意思是人們依其自然本性活動

便是“善”

。人類的善就是按照其本性生活。個人本性的氣質就是

他的德性或完善,人們應當由于本身的緣故而尋求它。老子、莊子

所追求的“人性”順其自然,無所欲,無所求,其所要達到的是自

然生命之純潔、

樸實,

精神安寧、

恬靜的境界。

道家人性論的起點,

在于人的生命和精神皆回歸順應自然,不為外物所為。

四、法家的人性論

法家的人性論與儒家針鋒相對,法家代表人物韓非說:

“好利惡

害,人之情也。

《韓非子?難二》

“安利者就之,危害者去之,

此人之情也。

《韓非子?奸劫弒臣》

)就是說,好利惡害是人的本

性,人們受利己心的驅使,在行為上總是表現出趨利避害的特點,

個人利害是人們思考問題和行事之出發點和歸宿點。他認為人與人

之間的關系是一種純粹的利益關系,每個人都是自我中心主義者,

自私自利是人之本性,就連君臣之間、父母與子女之間都是相互算

計的利益關系,一般人的關系更是如此。法家認為人性是惡的,只

有“化性起偽”才能使人向善。從教育學角度,法家提出了人向善

必須經過客觀教育過程,為封建道德教育的必要性提供了人性根

據。但如果說人性是惡的,并且是與生俱來的,雖然解決了教育的

必要性,但本質上是惡的人無論如何也不會成為善人,因為永遠有

惡根存在。這樣就必然得出矛盾的結論:任何教育雖然是必要的,

但也是多余的,因為人的本質中缺乏善,沒有向善的依據?;谶@

樣絕對的“性惡論”

,法家強調治理國家必須靠高壓政治、法制手

段,雖然法家的不少主張適應了完成統一的需要,但對教育持否定

態度,不僅摧殘了教育本身,更窒息思想和文化的發展,開創了文

化專制主義的先河。

總的來講,儒、墨、道、法的人性論是其教育思想堅固的哲學基

礎,在人性論的基礎上,他們的教育思想才不是無本之木、無源之

水。各具特色的人性論觀點使得他們的教育思想各具特性、豐富多

彩。通過對儒、墨、道、法人性論的了解,我體會到一個學派完整

的思想體系必定是有堅固的理論基礎,正是由于他們人性論的差

異,進一步導致了他們的教育目的、教育方法等的不同,才會形成

先秦百家爭鳴、中國學術蓬勃發展的時期。

參考文獻:

[1]

孫培青

.

中國教育史

[m].

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2008. 

[2]

隋曉明

.

墨家的智慧

[m].

金城出版社,

2011. 

[3]

武樹臣,李力

.

法家思想與法家精神

[m].

中國廣播電視出版

社,

2007. 

[4]

郭婧,孟子和荀子人性論的比較

[j].

中共南京市委黨校南京

市行政學院學報,

2006

,

6

. 

作者簡介:何柳(

1992-

,女,山西省人,現就讀于福建師范大

學教育學院教育學專業,大學本科。

相關文檔
  • 先秦儒學人性論

  • 道儒墨法社會思想比較

  • 論先秦諸子人性論

  • 荀子的人性論探討

  • 儒法思想的比較

相關文檔推薦:
野花影视在线观看免费观看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