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檔之家? 論中國古代的人性思想

論中國古代的人性思想

論中國古代的人性思想

摘要:

對人性的探討一直是我國古代思想家亙古不變的話題,

對于人性精彩

紛呈的展現在中國思想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孟子道性善,

荀子言性惡,

董仲舒

持性無善無惡,

世碩、

漆雕開等人講性有善有惡,

都體現了古代思想家們關于人

性問題的深刻理解與探究。

關鍵詞:人性;性善;性惡;性三品

Abstract: to explore the human nature has been our constant ancient thinkers of 

the 

topic, 

for 

human 

nature’s 

spectacular 

show 

in 

the 

history 

of 

China 

occupies 

an 

important position. Mencius way goodness, xunzi sex evil words, no good without a 

sex dong evil, the collection of the QiDiao, such as open people speak a good sex, evil, 

reflect 

the 

ancient 

thinkers 

about 

human 

nature 

and 

explore 

the 

profound 

understanding of the problem. 

Keywords: human nature; Goodness; Sex evil 

我國古代先秦百家對于人性的爭論一直沒有停止過,

從荀子

人之生也固

君子,

人之生也固小人

的性惡觀到孟子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先王有不忍人之心,

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運之掌上。所以謂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

”[ 

《孟子

公孫丑上》

]

,以及西漢董仲舒的

人副

天數

性三品論

。

其中以孟子的

性善論

和荀子的

性惡論

最為代表性。

精彩

紛呈、

各持一端的人性思想對于后世君主治國安邦有著重要的借鑒,

不同的思想

也是對于所處時代的適應。因此,性善論、性惡論、性三品無所謂好,也無所謂

壞。

一、性善說

性善說

是戰國時期孟子提出的一種人性論。

他認為,

性善可以通過每一個

人都具有的普遍的心理活動加以驗證。

既然這種心理活動是普遍的,

因此性善就

是有根據的,是出

人的本

、天性

,孟子稱

之為

良知

、

良能

。

[ http://baike.baidu.com/view/592836.htm] 

孟子是第一個提出性善說思想的人,

他的思想為性善論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隨后的

兩程

(程顥、程頤)等,都是性善論的支持者。孟子認為,人性之善是

先天的。它的存在是自然的、本身固有的

, 

不是外界強加于人的

, 

且體現為人的

四心。

如孟子所言

: “

惻隱之心

, 

人皆有之

; 

羞惡之心

, 

人皆有之

; 

恭敬之心

, 

人皆

有之

; 

是非之心

, 

人皆有之。惻隱之心

, 

仁也

; 

羞惡之心

, 

義也

; 

恭敬之心

,

禮也

; 

是非之心

, 

智也。

仁義禮智

, 

非由外鑠我也

, 

我固有之也

, 

弗思耳矣。

”[ 

《孟子

·

子章句上》第六章

]

同時,孟子認為人天生就有向善的能力和行為,他認為這種

行為是自然的,

不是外界強加的。

如其所言,

惻隱之心

, 

仁之端也

; 

羞惡之心

, 

之端也

; 

辭讓之心

, 

禮之端也

; 

是非之心

, 

智之端也

。

[ 

《孟子

·

告子章句下》第

二章

]

因此,再看他看來,人生來就有

善念

、

善端

,只要稍加點化,變可形

良好的品德

,人性善是來源于人心善。孟子認為,人天生就有仁、義、禮、

智這

四端

。

人之所以向善是因為他們在后天培養和擴充了這種品質,

所謂的圣

人就是把這

四端

發展到完全程度的人。

孟子的性善論是其仁政學說的思想基礎。他認為,仁政是在仁義的基礎上

進一步發展起來的,

人先天具有仁義,

這是人的本性。

而將人的本性進一步發展

和推廣,便會形成

仁政

的政治原則。在他看來,君主應該有至高的

人性

和道

德本質,

只有君主有了至高的品質才能影響他人,

將這種品質推廣到全體成員身

上,才能更好的治國,才能形成仁政。孟子的

仁政說從理論上出自性善

,人性

善是孟子仁政思想的心理學和倫理學基礎,他正是通過人的

不忍人之心

推出

不忍人之政

,認為仁政即源于人性中的

惻隱之心

,從而給仁政思想以倫理上

的可能性。

同時其仁政思想是直接面對現實提出的,

是性善理論與現實相結合的

產物。

但是,孟子的性善論從根本上說是錯誤的理論。這是因為:孟子的性善論

是一種先天道德論,把仁、義、理、智等道德觀念說成先天就有的。而且其推論

方法也是錯誤的。如果說見孺子入井而生惻隱之心是人生而有之的自救本能的

話,而親親、敬長、忠君等道德觀念則完全是在一定社會環境中培養起來的,絕

不是生而有之的。從惻隱之心人皆有之,推出仁、義、禮、智人皆有之,這在邏

輯上是犯了以偏概全的錯誤;孟子把仁、義、禮、智等封建道德觀念說成是人區

別于動物的本性,限制了人的全面發展。

二、性惡說

對于人性的認知,荀子與孟子持有相反的觀點。他認為人性本惡,因此應

該用規范去制約人的行為。

所謂性惡說是指人的本性具有惡的道德價值,

它以人

性有惡,強調道德教育的必要性。

人之性惡,其善者偽也。

這是荀子的

性惡

開宗明義的宗旨,也是其最終的結論。荀子認為

性惡說

中的

是人的自

然屬性,是人內在的需求。他指出

: “

今人之性

, 

饑而欲飽。寒而欲暖

, 

勞而欲休

, 

此人之情性。

”[ 

《荀子

.

性惡》

] 

好榮惡辱

, 

好利惡孩

, 

是君子

, 

小人之所同

也。

”[ 

《荀子

.

性惡》

]

。因此,從他生理和心理上對于性的表述可以看出,他認

為無論君子還是小人,其人性本是惡,即

性是惡的,偽是善的

。荀子認為,人

之性是好利多欲的,這就決定了人的性惡。他認為人的本性為惡,這是天生的。

而后天的教化可以起到改善這種

性惡

的作用。

若由人性自由發展,

就會引起社

會沖突、暴力等。因此教化和規范必不可少。

荀子從自己對性惡的定義出發對自己的

性惡論

進行了論證。他認為惡是

偏險悖亂,

性惡是從行為的目的來說,

而不是從動機來說。

當一對象不能夠符合

并與此目的相沖突時,即是惡。因此,荀子說:

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順

是,故爭生而辭讓亡焉。生而有疾惡焉,順是,故殘賊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

目之欲,有好聲色焉,順是,故淫亂生而禮義文理亡焉。然則從人之性,順人之

情,必出乎爭奪,合于犯分亂理而歸于暴。

”[ 

《荀子

.

性惡》

]

。從他的言語中可以看出,他認為人性本惡,如果順著這種性情發展,就

必然發生爭奪,產生各種矛盾,最終造成暴亂。他在最后也強調說,君子和小人

都是性惡,所不同的是君子在后天的環境中懂得自我修養,懂得

積偽禮義

,而

小人之所以為小人,

除了本性惡外,

最關鍵的還是后天不懂得去修養。

荀子的性

惡論的宗旨是后天的人為之偽,

認為人性本惡,

無論君子還是小人,

其自然本性

為惡。

荀子的性惡論比起孟子的性善論的確有了一定的進步,但是也存在著嚴重

的錯誤。

荀子的性惡論思想是為封建主義服務的,

是為了服務封建君主,

滿足其

治民的需求。

他的性惡論是為封建君主使用法規制度約束民眾提供依靠。

荀子的

性惡論荀子在對待人性的看法上與孟子的截然相反,

然而其歸宿卻完全相同。

子的性善論實質是主張人天生就是君主專制主義的順民;

而荀子的性惡論則是要

人們通過對人性的控制和改造來適應君主專制主義。

其次,

荀子把人的本性說成

是先天就是惡的,也是錯誤的。人生而有欲望要求,這些欲望要求是天然的、合

理的,

它根本不是什么惡,

它是人類能生存下來發展下去的最根本的、

最原始的

動力。

三、性三品

性三品是指中國古代一種主張人性分為三等的理論。東漢王充也據稟氣的

多少把人性分為善、中、惡三種,唐韓愈明確提出

性情三品

說,把性與情分為

上、中、下三品

[]

。性三品的主要代表人物是西漢的董仲舒,他的理論是介于荀

子的性惡論和孟子的性善論之間。他認為,不應該把所有人簡單的分為

善人

惡人

。人性并不是全善全惡的,包含著善與惡兩種成分。人性的根源表現于

外為仁,是善;情的根源表現于外為貪,是不善。人生下來就有性和情兩種質。

根據性情,

善惡所占比例,

董仲舒提出的

“ 

性三品

” 

的思想

, 

把人性分為上、

中、

下三等

, 

即圣人之性、中民之性和斗臂之性。他認為只有中等人的性才可以叫做

性。

第一類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圣人,

這些人不需要社會的教化自然能行善,

他們

惡的情欲很少,并且負責制定善的標準供大家膜拜;第二類是

中民之性

,包括

地主階級都擁有這樣的人性,

這種人性格具有雙面性,

需要教化才能進一步的轉

化為

善民

;而最后一類則是

斗筲之性

,這是惡的情欲很多,情勝與性,無論

怎樣教化也不可救藥而只能為惡;

其所謂

,

實際是指合乎社會行為規范的行

為;而

是指不合這些行為規范的行為。他認為,圣人之性天生就善,不用才

華;

斗筲之性天生就惡,

不可教化,

最需著力開發的是中民之性,

只有中民之性,

才需要教化,也可以教化。而這樣的人是占社會絕大多數的。

董仲舒認為人性的發展要經過陶冶、教化的過程才能表現出人性善的方

面。

所以按照他的觀點,

人的本質在惡與善之間不可以簡單的劃等號,

人性不會

自動的表現出善的社會行為,善行是人性經過后天的培養獲得的果實。所謂

無教化不成

,人性的發展要依靠后天的修養和教化,才能做到以情制情,而才

華的方法是依靠

圣人之教

。

因為圣人之教是人類中的賢明之輩效法天地規律所

得的經驗,他明確了人是社會的動物,必須用社會禮教與行為規范以完成人格。

董仲舒的

性三品

思想相對于孟子的

性善論

和荀子的

性惡論

來說,

具有很大的進步意義。他不在簡單的把人的性格分為

或善

”“

或惡

兩種,在一定

程度上克服了先秦儒家人性論的缺點。

但是我們可以看到,

把人分為

三品

實質

上還是在為封建君主服務。

在他看來,

封建君主和思想家天生就是圣人,

就具有

善的品質,是天生的教育者,而這些人不需要接受任何教育。而對于中民來說,

他們人性的轉化完全歸結為后天的教化,

這實際上就是要求中民服從君主及思想

家的教化;而對于

等人

,他們天生具有惡的本質,就算后天的教化也不能加以

改變。從董仲舒的思想來看,他把人的性格理解為

天賦素質

,認為人的性格是

天生的,

同時后天的教化起到了重要作用。

然而很明顯,

忽視了剝奪了人生的自

覺努力和自我實現的可能。

總的來說,

董仲舒的性三品思想是為其教化論作理論

鋪墊的

, 

而其教化論又是以君主至上、政治第一為歸依的。這不僅鮮明地體現了

董仲舒一切為政治服務的思想特色

, 

而且也體現出中國古代大思想家以及中國

傳統文化的趨善求治的倫理政治特色

, 

還體現出中國古代學術、教育、政治三者

糾結不清的特色,

它對后世的人性理論以及治學方法和價值取向都產生了極為深

刻的影響。

四、小結與思考

孟子的性善論、荀子的性論說以及董仲舒的性三品思想都有其存在的現

實意義,

他們都是適應時代的產物。

孟子的性善論是以

同類意識

為其理論起點,

再加以一定道德自律機制和推己及人的方法運用;

而荀子的

性惡論

則是以人的

自然本性惡的,

是不具有道德觀念的,

認為人的道德是因為性惡而在后天環境和

社會教養中產生的。

這一點就是性善論和性惡論最根本的區別。

而對于董仲舒的

性三品思想來說,

他也認為人的品行是天生的,

處于上等品行的人天生就是規則

的制定者,

生來為教化其他人的;

而處于中層品性的人,

其天生性格具有可善可

惡的特點;

而那些處于下層品性的人,

其性格天生就是惡的。

董仲舒的性三品思

想普遍解釋了人性的各種思想,這在理論史上又是一大進步。

但是我們同時可以看到,性善說雖然符合儒家的道德理想

, 

但是它無法解

釋為什么世上會有惡,人為什么還會受欲望的引誘流于性惡論所說的人生實際;

如果人性惡

, 

道德倫理是如何產生的?顯然這些問題孟子和荀子都無法給出滿

意的論證;

而對于董仲舒的性三品思想來說,

他將絕大多數人的受教化和從善如

流歸結為統治者的功勞

, 

從而剝奪了人后天的自覺努力和自我實現的可能。

因此

可以看出,

以上三位思想家的思想都存在著很大的缺陷,

一言以蔽之,

他們的思

想都是為統治階級服務的,后世對其思想的借鑒應該慎取。

參考文獻:

1

]馮友蘭

.

中國哲學簡史

[M].

北京大學出版社,

1985. 

2

]孫正聿

.

哲學通論

[M].

遼寧人民出版社,

1998. 

3

韓鐘文

.

先秦儒家教育哲學思想研究

[M].

濟南齊魯書社

,2005. 

[4] 

陳霞

.

克拉克中西文化視野中的人性

[J].

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

,2005. 

[5] 

胡發貴

.

試論董仲舒的人性論

[J].

中山大學研究生學刊

,1984,

特刊號

. 

[6] 

顧玉林

.

董仲舒

“ 

性三品

的人性論及神學化的思想傾向

[J].

唐山學院

學報,

2006

12

. 

[7] 

李巧云

.

論孟子

性善論

的先驗性與經驗性

[J].

牡丹江學院學報,

2008

4

. 

[8] 

李淑春

.

淺議荀子性惡論與孟子性善論的內在一致性及其現實意義

[J].

揚州大學學報

,2006(6). 

相關文檔
  • 中國古代人性論

  • 基于集合論思想的人性

  • 人性思想

  • 人性論思想

  • 淺析中國古代神話

  • 中國歷史上的創新精神

相關文檔推薦:
野花影视在线观看免费观看7